益生菌入門與科學基礎

在香港與台灣,益生菌早已成為保健品市場的明星,但「益生菌」究竟是甚麼?為何不同菌株會有截然不同的功效?本文將從基礎定義、主要菌株分類到腸道作用機制,帶您建立選購與使用的核心知識,並解讀常見術語,助您在琳琅滿目的產品中快速定位真正適合自己的益生菌。

什麼是益生菌?

益生菌(Probiotics)是指攝入足量時對宿主健康帶來益處的活性微生物。這一定義強調「活性」與「健康效益」兩大核心:

  • 活性:菌株能在消化道存活並展現生理功能。
  • 健康效益:需有人體臨床或權威機構背書,才能稱為益生菌。

常見來源包括發酵食品(如優格、泡菜、納豆)與膳食補充劑(粉包、膠囊、錠劑等)。

主要菌株分類

菌屬代表菌株(編號)典型功效產品常見定位
LactobacillusL. paracasei PS23™調節情緒、提升專注力腦益生菌
L. plantarum LP28促進脂肪代謝、體態管理代謝型益生菌
BifidobacteriumB. longum BB536改善過敏、增強免疫過敏舒緩
B. breve M-16V嬰幼兒腸道健康、減緩腸絞痛嬰幼兒益生菌
StreptococcusS. thermophilus乳糖分解、腸道菌群平衡發酵乳、優格
BacillusB. coagulans GBI-30耐高溫、耐酸鹼,改善消化不適常溫膠囊、運動益生菌

貼士:選購時務必確認菌株編號,例如「L. paracasei PS23™」,PS23™才是真正功效依據。

閱讀更多:【2025年益生菌TOP10排行榜:專業評析助您選擇最適合的腸道保健產品】

腸道作用機制

1. 競爭性抑制(Competitive Exclusion)

益生菌透過搶佔腸壁附著位置與營養源,抑制病原菌增殖,降低腹瀉與腸炎風險。

2. 產生代謝物

益生菌可發酵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(乙酸、丙酸、丁酸),具有:

  • 維護腸黏膜屏障
  • 抗炎、調節免疫
  • 促進腸蠕動與能量代謝

3. 調節免疫

透過調控 T 細胞、IgA 與細胞激素,增強防禦力並降低過敏反應。

4. 腸腦軸線

腸道菌群可影響血清素、多巴胺分泌,進而調節情緒、睡眠與認知。

解讀常見術語

術語定義與意義
CFUColony Forming Units,菌落形成單位。標示「100億CFU」代表每份含100億活菌。
菌株編號用於精確辨識功效,例如「PS23™」「GMNL-263」。無編號即無法追溯臨床證據。
活菌經包埋技術保護,可在腸道定殖發揮功能。需注意保存溫度與有效期。
滅活菌(後生元)經熱處理失去繁殖能力,但保留細胞壁活性片段與代謝物,穩定性高,適合代謝調節。

如何初步評估益生菌產品?

  1. 確認菌株:需標示學名+編號。
  2. 看證據:檢查是否有臨床試驗或健康食品字號。
  3. 看菌數:一般建議每日100億CFU以上。
  4. 選劑型:粉包易調整劑量;膠囊方便攜帶;滅活菌穩定度高。
  5. 注意保存:高溫潮濕會降低活菌數,常溫產品需具特殊包埋或凍乾技術。

小結

益生菌並非越高菌數越好,關鍵在於**「對的菌株×足量×有臨床證據」**。掌握菌株分類、腸道作用機制與術語意義,才能為自己的健康需求挑選最匹配的產品。下一篇將深入解析「依需求挑選益生菌」的實戰技巧與品牌評比,敬請期待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